2025年9月15日至19日,在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我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处、教务处、资源环境学院各级部门的精心组织协调下,资源环境学院2023级环境科学专业同学,在天柱山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实习活动。

图1 资环学院黄建平书记做实习前动员与安全教育

图2 教务处张俊生处长带队亲赴实习基地看望师生
为加深对天柱山的认识,师生先参观了天柱山博物馆,馆内陈列了各类矿物标本、古生物化石及互动式展示设备。通过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资料,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天柱山独特的地质演变过程及其生态系统的丰富性,使大家对区域环境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对后续实地考察的浓厚兴趣。
图 3 师生参观天柱山博物馆
抵达天柱山后,在潘少兵、万安、平琴老师以及25级环境工程与科学硕士生刘祥和的引领下,同学们积极投身实地考察。他们沿着曲折的山路稳步攀登,沿途鸡爪槭、丁香杜鹃、三脉紫菀、黄山杜鹃等各式植物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师生一起研讨如何辨识这些看似相似的植物,同学们一边专注聆听,一边认真记录关键信息,遇到难以即刻分辨的植物时,大家聚在一起,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尝试从叶片形状、颜色、叶脉走向及特殊气味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而指导教师适时给出提示和引导,帮助同学们逐步揭开这些植物的“神秘面纱”。随着行程的推进,同学们对天柱山的植被分布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认识,提升了实践操作和独立思考能力。“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鸡屎藤了。”环境科学专业2023级(2)班的潘靖美在休息时分享道,“这种植物的气味真的很特别,感觉一辈子都忘不掉。”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对植物特征记忆得更加深刻。

图4 植物认知与样线调查
夜色渐渐来临,万安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如何使用红外相机、灯光诱捕、马氏网等方法进行动物调查。通过这些实操活动,同学们对天柱山生态系统有了更为整体、直观的认识。
图5 动物调查与标本制作
“这次天柱山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环境科学专业2023级(1)班的焦同禹感慨道,“当亲手触摸到的课本上的叶片与昆虫时,课堂上枯燥的理论知识突然变得鲜活起来。尤其是在标本制作环节,每一步都需要耐心与细致,这让我对环境科学研究有了全新的认识。”
见习尾声,同学们进行了成果展示。他们手持亲自采集的样本,详细介绍了物种名称、所属科属、生长环境及其资源价值等关键信息。汇报结束后,还特别设置了植物辨认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识别出植物。对于一些难以辨认或辨认错误的植物,指导教师进行了讲解和纠正,有效帮助大家巩固了所学知识。
图6 实习成果展示
通过这次见习,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也锻炼了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以及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冷静和创造性思维。
资源环境学院将此类实习活动作为本科生实践教学的一部分,不断尝试改革创新实践内容,培养出更多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新时代高质量人才。(撰稿:夏新 摄影:环境科学2023级全体同学 审核:万安 陈小琳 黄建平 )